讨论公共艺术,就必须谈及公共性,而公共性的体现应该是一套公正的程序,公共艺术的合理性就是用这套程序来确保。作为公共艺术形式的城市雕塑,不能是由"谁"说了算,而应该将领导、专家和群众三方面的意见充分融合,一起来评价指导城雕创作。即便是那历史上最成功的雕塑曾经成为笑柄也不见怪。但只要是在公正的程序下产生的,就不怕被人笑话、遭人反对。埃菲尔铁塔当初也遭人极力反对,今天它成为了巴黎标志。冯原说,编笑话的城市雕塑是一回事,可耻的城市雕塑是另外一回事。在今天的城市中,恶劣雕塑大行其道的原因不在于没有好方案,而是决策程序出了问题,当我们看到一个恶劣的城市雕塑方案时,可能同时否定了9个更好的方案。
公共艺术包含两种成份:艺术性和公共性,当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件艺术品身上时,这件艺术品才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品。进入公共空间是艺术性向公共性转化的社会条件。对于把握艺术性的艺术创作者而言,如何取得空间进入权是个要害。当进入的资格取决于空间代理人的投资意志时,艺术家就必须在自主价值和投机取巧之间做出选择,以换取成本较低的进入方式。大部份情况下,这是个两难困境。所以,冯原说公共艺术包括城市雕塑、公共景观设计是在设计行业里最难成功的领域。
近7、8年以来,冯原都在热衷自己的试验性的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。他创作的作品不是传统的城市雕塑,甚至连雕塑都谈不上,而是公共艺术的另一种形式:一些构筑物、综合材料装置,最近三年来他连续有4个方案获奖。但他承认自己的作品不一定能讨好甲方,所以没有苛求去实施。"选择一个好作品还是一个好业务,两全其美是很难做到的",冯原坚持了自己的标准与原则,他有不少自己认为满意的方案,但他更希望有一个相对公正的程序,因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必须通过公正的程序、而不是个人意愿来实现。
的确,一个设计师做了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案,还必须参与程序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。如果把城市雕塑理解成公共艺术,那么就需要公共政策作支撑。焦耀明说,没有公共政策这个平台,城市雕塑很难成为公共艺术。从温饱层面来考虑,城市雕塑根本不应该去建设,而且提升城市品位也不一定非得靠城市雕塑,它不是实用性物品。正因为公共艺术是精神的载体,所以它在形式和手法上应该多样化,比如日本21世纪中心广场的地板上拉几条弯曲的金属线,却是意大利当代雕塑家创作的公共艺术。
发达国家建一座城市雕塑需要反复论证,反复考量,而且有着完整的建设制度。在建设经费上,它们有基金会制度;有艺术的百分比计划;有一套完整的作品选拔和评审机制。许多专家呼吁中国应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,建立起"公众艺术百分比":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前,由政府部门出资,合理分配公共基金,将城市规划师、建筑设计师和职业雕塑家的专家意见综合在一起,共同设计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美观、实用的公共活动空间。